曾指挥6个集团军抗日的“常胜将军”从海外归来,毛主席多次宴请

说起蒋介石军事团队里最能打仗的高级指挥官,卫立煌肯定是头号人物。在蒋介石的手下大将中,如果要挑一个最能征善战的,那卫立煌绝对是榜上有名,无人能及。

蒋介石麾下有五位猛将,他们分别担任过战区司令或以上的要职,这五人就是卫立煌、陈诚、顾祝同、刘峙和蒋鼎文。他们全都是国军陆军里的二级上将,因为这个,大家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五虎上将”。

不过,要说真本事,除了卫立煌,其他四位其实名不副实。

日军在华北的最高指挥官香月清司,见识过卫立煌的能耐,对他十分敬佩,私下里称他为“勇猛之将”。

在史迪威的回忆录里头,他把中国远征军的头儿卫立煌夸成了“国民党军队里最厉害的大将”。

美国那边出的一本叫《中国人名大辞典》的书,直接就把卫立煌叫做“不败战神”。

卫立煌是1897年在安徽合肥县东边的卫杨村出生的。他15岁那年就决定去当兵,加入了柏文蔚领导的革命队伍里。

1912年7月份的第12天,江西那头的李烈钧,在湖口这个地方大声宣布不跟中央一条心了,他头一个站出来,扯起了反对袁世凯的大旗子。

过了五天,安徽宣布自治,柏文蔚当上了安徽反袁军队的总头头,卫立煌也参与了保卫和县的打仗。

打完那场败仗后,卫立煌先是加入了湖南的军队,后来他又跑到广东的军队去了。

1917年夏天7月份,孙中山搞了个军政府,他自己当了大元帅,挑头搞起了护法行动。这时候,卫立煌也进了大元帅府,干起了警卫的活儿。

1918年的时候,大元帅府就没了,孙中山先生离开广州去了上海。那会儿,卫立煌被调去许崇智手下干排长,他在粤军跟福建那边军阀打架的时候,立了好多战功。从排长一路升到了连长,后来连长也干够了,又升成了营长。

当他被选为营长的时候,年仅二十二岁,大家伙儿都亲切地喊他“年轻营长”。

卫立煌的亲孙子卫智,在几年前跟记者聊天时提起:“我爷爷当年才22岁,就怕人家因为他年轻小瞧他,所以就特意留了一小撮胡子,想显得自己‘老练'些,还因此得了个‘卫胡子'的外号。这胡子他留了三十多年,一直到1949年,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务的眼线,从南京逃到香港去,他才给剃了。”

1921年10月份,孙中山下令让在福建和广东的军队返回广东,去攻打陈炯明。卫立煌又一次立了大功,因此被提拔当上了团长。

东征首战告捷后,卫立煌有幸参加了孙中山夫妇在永牢舰上为讨伐陈炯明有功将士举办的庆祝大会,并且还得到了孙中山亲自赠送的一张照片,照片上写着“赠卫立煌同志,孙文”。

1925年9月份,卫立煌加入了攻打陈炯明的第二回东边战役,他带头拿下了大家都说很险要的惠州城,那地方被人叫做“南中国最险要之地”。

肯定地说,卫立煌真正大放异彩的时刻,是在北伐战争中。

1926年后半截,卫立煌带着他的部队,一路打败孙传芳手下的周荫人。特别是在松口那一仗,他们一下子就打垮了敌人两万多人,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卫立煌也因此升为了十四师的师长。

不仅如此,到了1927年2月份,卫立煌成功打下了镇江,并且他还当上了镇江的警备司令。

孙传芳和张宗昌一起,想要强行渡过长江,占领龙潭火车站,打算截断沪宁线,然后回头包围南京。这时候,卫立煌带着他的部队火速赶去帮忙。他亲自冲到前线,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打仗。结果,他们不但成功抢回了龙潭火车站,还把孙传芳和张宗昌打得落花流水,只能往北逃跑。这样一来,南京就转危为安了。

卫立煌因为勇猛善战的名声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南京政府专门奖励了一面锦旗,上面绣着“国家栋梁”四个大字,来表示对他们的赞扬。

那年年底,卫立煌带着他的部队到了徐州,并且他还当上了徐州的戒严司令。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去南京,做了南京卫戍副司令。

1930年那会儿,中原地区打了一场大战,石友三这家伙突然间就反叛了,还气势汹汹地威胁到了南京。

那时候,蒋介石手下最厉害的部队都已经往北边去了,南京城里头没啥人了。蒋介石急得要命,赶紧把正在陆军大学第一期特别班里头带着职务学习的卫立煌给叫了过来,让他赶紧把军队组织起来,守住南京。

卫立煌在合肥大力扩充兵力,一下子就招了两个团的士兵。他带着这些新招的兵马,一股脑儿地把石友三给打败了,成功地把南京的危机给解除了。

卫立煌两次出手,成功解除了南京的危机,这让老蒋心里头特别高兴。

老蒋特别高兴的是,在打垮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他们弄起来的那个抗日反蒋政府时,卫立煌当上了第五路军的老大。他从江西抚州出发,穿过闽西北,一路顺着闽江往下,就把十九路军给围了,最后还把他们并到自己的队伍里了。

老蒋心里头那个高兴啊,一开始先让他当了东路军的总头头,后来又调他去做了驻闽预备队的总指挥,还一并兼着驻闽第十绥靖区的司令官。

虽然卫立煌被美国人赞誉为“不败战神”,但他也并不是从未尝过失败的滋味。

举个例子,1931年年初那会儿,他参与了针对我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大规模反扑,结果被我们英勇无畏的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到吉安,躲在那里等着上面的新命令。

再比如,1932年5月那会儿,他被派去当中路第六纵队的头儿,任务是攻打我们的鄂豫皖苏区。可没想到,他们被红军给围在黄安的冯寿那一带了。最后啊,还是靠着他手里那帮装备好的特务连死命抵抗,这才没被红军给抓起来。

1937年那会儿,抗日战争一下子就打响了,日本鬼子朝着中国的第三十八师猛攻,大沽那边儿很快就被他们给占了。紧接着,日本关东军也动起来了,不停地往天津派坦克大军,平津这块儿的日军人数一下子就涨到了十多万人,北平眼看就要保不住了。

卫立煌主动要求去北方打仗,他带着第十四军去了北平西边的下马岭、千君台,还在距离丰台三十八公里的地方跟日军狠狠地干了一仗。

日军在华北的头号指挥官香月清司,一跟卫立煌交手,就感觉压力山大,只好不断加派人手。他给第二十师团下了命令,让他们去包围卫立煌的部队。

卫立煌被日军重重包围,但他一点也不着急,马上指挥各个部队,借着山势地形跟日军斗智斗勇。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摆脱了日军的包围,最后全都安全到达了预定集合的地方。

接下来,卫立煌打算加入保定跟石家庄的战役。

可没想到的是,保定那边负责指挥大局的刘峙,居然没打就跑了,结果导致整个防线都垮了,保定和石家庄接着就被敌人给占了。

就在这时,攻打山西的日本军队冲破了晋西北的防御线,直接向忻口发起了猛烈攻击。

卫立煌马上带着队伍赶去帮忙山西那边。

在太原,卫立煌碰到了阎锡山,还有周总理和朱老总。他特地向周总理和朱老总表示,对八路军平型关那场大战打赢了,感到非常高兴。接着,他拿起电话,给西安那边的办事处头儿吴海德打了过去,吩咐他准备些慰问品,价值上万块,要送给八路军。不仅如此,后来他还给八路军送去了100万发子弹,还有25万颗手榴弹。

十月初,南京的军事委员会宣布,让卫立煌担任第二战区的前线总指挥官。他负责带领晋北地区的所有中央军、晋绥军,还有八路军,一起在忻口那个地方挡住日军的进攻。

忻口战役是在那年10月13日正式开打的。

日军三个兵团还有精锐部队,在飞机轰炸、坦克冲锋和重型火炮的火力支援下,对忻口展开了猛烈进攻。

卫立煌调集了六大军团,拢共31个师部、13个旅团,加起来大概28万多人马,拼死迎战。

那场仗打得特别残酷,第九军的头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的指挥官刘家麒,还有独立第五旅的旅长郑廷祯,都在激烈的战斗中牺牲了。士兵们伤亡惨重,好几千人没了。

打到31号那天,日军还是没能冲过卫部的防守线。

八路军那时的政治部主任任弼时这样评价:“忻口那一仗,是华北打得最狠的一场。”卫立煌将军带着全军上下,虽然牺牲很大,但没人退缩。那么多忠诚勇敢的战士拼命战斗,这事儿咱们每个中国人都得一直记着。

真倒霉,卫立煌正打算从左路攻打板垣师团呢,结果东边打太原的日军已经冲破了娘子关,一路狂奔,直扑太原去了。

卫立煌无奈下令,让部队撤出忻口,往太原方向撤退。

日军进攻凶猛,速度快得惊人。卫立煌还没来得及在太原建起防线,敌人的第五师团就已经打到了太原城下,紧接着太原就沦陷了。

卫立煌没办法,只能带着队伍跑到介休、孝义那块地方,建起工事死守,跟敌人对着干。

1938年2月十几号的时候,卫立煌被提拔成了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并且还兼任前线的总指挥,他得负责管山西那边所有的中央军。

日军那边,香月清司把第一零八师团、第二十师团、第一零九师团、第十四师团和第十六师团,大概十万人马都集中起来了,他们从太原出发,一路往南,打算一次性就把山西南部给占领了。

卫立煌、阎锡山和朱总司令一块儿商量后决定,要在临汾北边的韩信岭那里,好好跟敌人干上一仗,拦住他们的去路。

韩信岭战役那会儿,卫立煌带着队伍跟日军拼了命地干架,打得那叫一个惨烈,硬是一点儿地方都没让给敌人。

从1937年到1941年,卫立煌的军事生涯迎来了最辉煌的阶段。那时候,他和八路军紧密联手,一起在黄河北岸打阻击战,硬是让日军四年时间都没能跨过黄河这道天险。

1941年的时候,卫立煌在中条山那场大战里,把日军打得伤亡惨重。紧接着,他又在郑州跟冈村宁次较量,最终成功把郑州给夺了回来。

不过,老蒋发现卫立煌跟八路军走得很近,心里头就琢磨他“心思不正”。到了1941年夏天,老蒋直接把他的陆军上将衔给摘了。到了年底,老蒋又玩了一手,表面上给他升了官,实际上是把他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和那些兼职都给撤了,让他去当西安西北行营办公厅主任。

卫立煌的亲孙子卫智讲道:“我爷爷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打交道很多次,两人关系特别好。1938年4月份,爷爷去西安开会,路上顺便去了趟延安,还见了毛主席。他算是第一个去延安走访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那时候,延安来了很多人夹道欢迎,路上到处都是‘欢迎卫司令来延安'的横幅。毛主席亲自出来迎接,和我爷爷聊了好几次。他对爷爷特别热情,还特地批了五十多块钱,说要请爷爷吃饭。”

卫智还讲道,去了一趟延安后,祖父的想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祖父在那儿体会到了一种跟外面不一样的清新感觉,那里的人们虽然日子过得苦,但特别有活力,有纪律,也很清廉,跟国民党统治区的那种奢侈、腐败风气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后来祖父在洛阳那阵子,从1939年到1941年这三年时间里,他和毛主席互相发了六十多封电报,一起商量抗战和革命的道理还有战略。跟毛主席聊多了,祖父对共产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太平洋战争打响后,咱们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后来,卫立煌接手了陈诚,当上了远征军的头儿。他带着部队,打赢了好几场硬仗,像强渡怒江那场,还有缅北滇西的反攻战。这些战斗里,远征军把滇西和中缅边界的日军打得节节败退,成功让滇缅公路恢复了畅通,这可是咱们抗日的重要运输线,算是保住了生命线。

就在那会儿,美国的《时代》周刊上登了卫立煌的照片,还给他封了个名号叫“不败战将”。

1948年1月份,蒋介石下令,让卫立煌去当东北行辕的副头儿,还兼着东北总司令的职位。

卫立煌抵达沈阳后,他把军队都安排在沈阳周边,按兵不动,就是不听蒋介石的指挥。

解放军把东北全境都解放后,蒋介石气坏了,对着从沈阳坐飞机赶回来的卫立煌一顿臭骂。11月26日,他下了道命令:“东北总司令卫立煌,磨磨蹭蹭,耽误了战机,把重要地方都给丢了。现在,马上撤他的职,好好查查他的问题!”

卫立煌没吭声,没过多久,他就去了香港,并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1949年10月,大陆那边传来了个大好消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卫立煌一听到这事儿,高兴得不得了,手里的诗书都差点儿扔天上去了。

10月3号那天,他自己动手写了封祝贺的电报,是发给毛主席、朱总司令还有周总理的。在电报里,他特别向毛主席表示了祝贺,说是“专门发电来祝贺”。同时,也请人家帮忙向朱总司令和周总理转达他的祝贺之情。

毛主席看了电报,心里头乐开了花。他立马抽空给卫立煌回了信。

1955年3月份,卫立煌没有听从国民党让他迁往台湾的命令,他下定决心从香港赶回了北京。

卫立煌是首位从国外回来的国民党高层将领,官位还不小。朱老总得知后非常高兴,立马派人去迎接他到自己家里,还摆了桌好酒好菜给他接风。并且,他还特地请了彭德怀、叶剑英、聂荣臻、贺龙、陈毅这几位大元帅一起来作陪。

卫立煌说,他这辈子最出彩、最让人记住的事儿有两件。一件是在抗日战争快结束的时候,他带着中国远征军打胜仗,收复了不少地方,盟军都夸他,这事儿还让他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另一件,就是1955年他那次轰动全球的“回家”。

4月25号那天,毛主席很高兴地会见了卫立煌。他用力抓着卫立煌的手,感慨道:“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没想到咱俩又能碰面了,世事变化真大啊!”

这句话,让卫立煌心里头热乎乎的,特别感动。

毛主席特地请卫立煌来参与国家的重要事务,比如讨论政治、军事方面的问题,还有进行各种视察和访问活动。

卫立煌心里头那个感激啊,真是说不出口。他说道:“像这样招待我,还对我这么信任,我真是又感动又觉得对不住人家,这种感觉,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

之后,卫立煌接连担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第二届、第三届常委,还成为了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此外,他还是第三、四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等要职。

之后,毛主席又多次设宴招待了卫立煌将军。

卫立煌打心底里赞叹说:“共产党那胸怀,真叫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拢住全国上下的人心。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那份大气魄,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1960年1月17日那天,卫立煌因为生病在北京离开了人世,当时他64岁。他的遗体被安置在了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百威2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